“不在其位,不知其苦。”
「假设王家卫有一天投身微短剧……不,三体人降临地球都比这可能性大。」
——
“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王家卫是拍电影的,我不知道电视剧里也有他。”
很多跟王家卫合作过的演员在看到《繁花》时,大概都会这么想。
前两天PAPI酱开玩笑说拍戏时光吵架就吵了三天,王家卫边看边乐。
话是这么说的,不同的人听来有不同的滋味。
此时王家卫执导的首部电视剧《繁花》,已在今年第29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拿了最佳剧集奖,主演胡歌夺得最佳男主角奖。
赞誉《繁花》是一种正确,尽管即便到今天,某乎上关于《繁花》的争议依然激烈。
不喜欢《繁花》的人会说“华而不实”“像民国谍战剧”“堆砌华丽而已”。当然,反驳者,或者不屑者也会予以回击:
“你不懂艺术”。
不止是画面和剧情,对于1990年代初中期的上海情景描述,不同的人也会提出质疑,认为“那时候的上海被拍得太好了。”此言一出,上海本地人,包括“新上海人”就不乐意了。措辞之激烈,态度之鄙夷,已经上升到“地域黑”的程度。
要说上海人在《繁花》上有多团结也谈不上,因为一群“沪语警察”同样也在挑剔剧中人物的上海话正不正宗……
以上,也反映出《繁花》的影响力之大。
王家卫也许无法让年轻人全面认识过去的一个时代,但起码“排骨年糕”着实火了一阵。今年年初,某书上很多小姐姐都在打卡“排骨年糕”,排着老长的队,去各种“祖传排骨年糕”店等一笼“汪小jia同款”,好不好吃另说,至少能感受一番汪小姐的心境。
今天,这些小店大多恢复了往日的主营菜单,能挣到一笔意外之财,都要感谢王家卫。
唯有《繁花》和他自己,依然是被争议的话题。
喜欢《繁花》的观众一定竖起大拇指赞一声“嗲!王导磕品质!”。
与他合作过的人,尤其是投资方,大概会摇头苦笑。
包括已故的邓光荣先生。
咬牙切齿
“《XX》筹备X年,拍摄X年,投资X亿……”这种简介在很多影视剧的前期宣传中都有体现,我对此已经无感,甚至在某一刻,我认为这么介绍的项目质量一定不会高,就像“训练X年,片场受伤”之类的,大概是公式化噱头。
但如果导演是王家卫,我信。
“《繁花》筹备六年,拍摄三年,投资五亿……”
这是他能干得出来的事。
一般拍戏无非就两种结果,要么赚钱,要么赔钱。
请王家卫拍戏,还有另一种结果:
破产。
1988年,邓光荣给王家卫一次执导的机会,请来一众明星拍了他的处女作《旺角卡门》,让邓光荣赚了几百万港币。他再让王家卫继续拍戏,这次阵容加磅,张国荣、张曼玉、张学友、刘德华、刘嘉玲……拍出一部《阿飞正传》,结果邓光荣投资的4000万港币打了水漂,还直接导致自己的影之杰制作有限公司破产,据说邓光荣本人当场被送进医院。
然而《阿飞正传》在1991年第十届香港金像奖上囊获了包括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影片等在内的五项大奖。
接着高潮来了——
邓光荣上台演讲。
强颜欢笑的邓光荣硬撑着讲完话,最后说了一句:
“我自己辛苦不重要了,反正我命就这样。”
他是对台下的王家卫说的。
“拍戏拍到差点把老板送走”,成了王家卫艺术人生中最“耀眼”的光环。
所以今天看这段“野史”,不由得让人赞叹邓光荣的胸襟——
不管他后来陷入怎样的舆论风波,就识人用人这一块,他还是有气度的。
要是换了其他人,搞不好自己在“走”之前顺带把王家卫一块“带走”了。
不过和王家卫合作过的演员们也许不认同邓光荣的大度。
很多年后,刘德华和梁朝伟在《艺术人生》一期群访中谈到与《无间道》导演刘伟强和麦兆辉的合作感受时,两人直夸“导演懂事”,他说:
“我们演完戏,很少NG,通常都是拍完一条,就看到导演一直夸‘好!好得不得了!”
说完全场观众,包括导演和主演们都在笑。
他说完这番话时,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他们合作过的王家卫。
因为“一次过”这种事,不可能发生在王家卫身上。
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叫“七日鲜”的时代。
什么意思呢?
就是从写剧本到拍摄,通常只有七天。
老板、演员都恨不得一天拍完一部电影,第二天上映,午夜场看完就赚钱。
所谓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其中同样掺杂不少水分。我相信后世的许多人在重看一些老电影的时候亦有感触:
题材多、花样多、演员多、话题多。
但拿到今天看,如果抛开“光环”,毛病也多。
现在的观众见识的东西同样繁杂,不少人渐渐了解了人物之间的内在关系,推动剧情的角色背景……等等这些,王家卫算是那个时代中少数带有某瓣属性的导演和编剧之一。他拍的电影经得起推敲,但缺点很明显,也很致命——
慢,令人发指的慢。
今人分析王家卫为什么如此气定神闲时,还给出了一些艺术之外无法反驳的理由:
家境优渥、父母不用赡养、老婆能养家……
不管是否刻薄,王家卫确实有拍戏慢的条件。
只是一般人受不了。
不知其苦
黄百鸣对此最有发言权。
作为“开除王家卫的男人”,黄百鸣是善以“快速出本”的电影人,不止是他,很多香港电影人都是多面手,演戏、写剧本、做音乐都能独挡一面。
唯独王家卫在新艺城混了几个月写不出一个剧本,老板黄百鸣火了,直接把他开了。
后来才有了邓光荣的一“劫”。
大佬邓光荣没有为难他,类似《欢乐英雄》里被郭大路救下的镖局镖头,人家干脆给王家卫磕一个:
“你帮我赚了钱,也让我破了产,咱们两清了。”
然后,王家卫和刘镇伟一起成立了电影公司,接连拍出了《东邪西毒》《重庆森林》《花样年华》等电影。
其中《东邪西毒》就拍了三年,几位主演在内地拍戏时都拍懵了,梁家辉拍了几个月都不知道自己在拍什么。“合伙人”刘镇伟觉得大家被折磨得差不多了,索性用电影原班人马和差不多的故事背景拍了一部《东成西就》,王家卫这边还在拍着戏,那边刘镇伟电影上映了。
《东邪西毒》拍了三年,投资四千万港币,一度拍到没资金。上映后票房只有一千多万。
《东成西就》只拍了二十七天,成为1993年票房前十,收获两千多万港币的票房。
同样,前者获得了第31届台北金马影展最佳摄影、最佳剪辑大奖,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指导和最佳服装造型等大奖。
嗯……
很难理解王家卫和刘镇伟这两个风格不同的导演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
在邓光荣手下时,两个人还合作编剧了《猛鬼差馆》系列,第二部里两人也都出了镜,可以理解为王家卫彼时还没有戴墨镜,找不到“本体”。
等他戴上墨镜后,王家卫才真正成了王家卫——
以拍戏慢著称的王家卫。
2001年,王家卫筹拍《一代宗师》,一拍十二年。
期间叶伟信的《叶问》上映,这个大IP一下火了。
王家卫老神在在地说:
“不着急,我拍的和他拍的不是一回事”。
后来《叶问》系列出了好几部,王家卫还在开平影视城搭景拍戏。他说这场雪景拍得不行,等第二年下雪的时候再拍……
期间获得成就:
张震活活练成了八极拳冠军。
达成类似成就的还有《2046》里的木村拓展,这部电影拍了五年,生生把一个单身汉熬成了两个孩子的爹……
终于,王家卫凭借《一代宗师》获得了2014年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
好吧,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时人评论王家卫,大多是溢美之辞。如“经典永流传”或“每个镜头都倾注了心血”等。
但我却有些来由地想到另两个又被人遗忘的课题:
制片人中心制和电影工业化
王家卫,怎么看都跟这两个课题不沾边。
上文提到他自带的某瓣属性,恰恰也与业界追求的时效性和经济性相悖。这种矛盾本质上就是“小众文艺”和“大众娱乐”的矛盾。
今年我听某位导演说过一类现象:
如果一部电影在某瓣上评分很高,那完了,这电影不卖钱。
如果一部电影在某瓣上评分较低,甚至很多瓣友挑刺,票房一定不会差。
也许不绝对,但能代表关于一定的市场现象。
如当年香港电影“七日鲜”时代,懂得抓时机,抓速度,抓演员的一群导演,背后都是老板在盯着票房成绩。今天也一样,只是“草台班子”公司化、集团化、规模化,陆港两地市场逐渐一体化。但再怎么变化,王家卫都是一个另类。
简单例举一些剧组日常,就能看出他的“磨人”程度:
剧组开工,每天都是人吃马喂,从道具服装到小车班,外景联络、人员住宿餐饮,开不开机都在花钱。前面提到王家卫用一年等一场雪景,有人可能会说“那剧组暂时解散,该干嘛干嘛去”,诚然理论上是没错的,但置景怎么办?来年统筹调度、来回交通、道具租赁又是一笔费用。
拍过戏或有过剧组生活经验的人可能会懂我的意思,这其中形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重复消耗,换作任何一个制片人和投资方都得疯。
其中还不包括剧组拍到一半停工,等再拍时有些部门人员变更,还得重新招募、磨合、衡定人员开支等不可预知的时间成本。
换言之,别人在颂赞一部作品精益求精的同时,可能是制片人、投资方以及剧组财务的崩溃。
这么一说,也许大家能略微懂得王家卫之所以“另类”的原因:
不在其位,不知其苦。
这个苦,是影视行业大多数人对他的钦佩和……敬而远之。
排骨年糕
“不能因为他是王家卫,他做什么都是对的。”
有人如此评价道。
作为电影艺术极端呈现的另一位人物:
王晶
他和王家卫之间作品的对比也很强烈。
王晶的电影作品一直都是“七日鲜”的典型代表,“XX天拍一部戏”,演员和剧组拍戏拿钱,赶赴下一个剧组,大家都感谢他。他也很开心,因为有些作品确实赚钱。
现在倘若把王晶的很多作品“稀释”一下,还可以拍很多微短剧。
实际上王晶是最符合“电影工业化”这个课题的人物,只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至少他做不到“吵架吵三天”这种事。
三天?三天拍一半了都。
所以当年《追龙》上映后大家都很惊讶:
这是王晶的电影?不错嘛!
后来《追龙2》再上时,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这才对嘛!是这个调调。
那王家卫在干嘛呢?
按时间线算,他在拍《繁花》,起码在筹备中。
想想就让人抓狂。
也许导演们都希望像王家卫一样,拍一部拿一次奖。但身涉其中,未必得见自在。
包括演员。
《东邪西毒》拍一半拍到没钱,张国荣去拉投资让王家卫继续拍。梁朝伟被他折腾了几部电影还愿意继续跟他合作,不少演员都会说“跟王导合作,对演技有提升”。
能真正坚持下来的,才叫“说话算话”。
持同样态度的,还有投资方:
如果大家都像王家卫那样,别说挣钱了,饿都饿死了。
所以搞创作的和评论的,总是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
就像现在拍微短剧的人,谁都知道这东西在瓣友眼中很“低端”,但赚钱是第一目标。没有钱,谈艺术作甚?
假设王家卫有一天投身微短剧……
不,三体人降临地球都比这可能性大。
关于王家卫的艺术成就和市场价值,以及影视市场从中可以借鉴的参考意义,可能还需要多维度的审视。无论如何,他的首部电视剧《繁花》确实在文化层面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和话题性。
但我仍保留一部分立场,包括对一项影视项目的投入产出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的考量。
至于画面的艺术……
相信我,大多数人在意的,还是一笼“排骨年糕”是否有助于自己的账号能否获得点赞、评论和关注。
这是不同的时代给予一部作品的不同注解。
《全员嫌疑人》曝海报 小沈阳秦海璐共赴人性迷局
676资讯2024-11-21成本仅500万,女演员打擦边球,《寻龙迷棺》上映2小时冲上第一
375资讯2024-11-21《白蛇:浮生》曝配音特辑 原班人马再续浮生情
367资讯2024-11-21《异人之下》曝名场面特辑 胡先煦与傀儡斗智斗勇
361资讯2024-11-2142岁姚笛近照曝光,身材发福胖到认不出,自曝已经三年没化妆
354资讯2024-11-21《负负得正》曝预告 与朱一龙邱天共赴午夜拥吻场
351资讯2024-11-21《负负得正》曝剧情预告 朱一龙邱天演绎钓系爱情
330资讯2024-11-21《解密》西安路演获盛赞 陈思诚刘昊然解梦境之密
326资讯2024-11-21陈思诚:《解密》是我迄今为止的创作峰值
321资讯2024-11-22Lady Gaga与席琳迪翁巴黎奥运会将合唱 共同表演《玫瑰人生》
309资讯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