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上那些战士为了抵近敌人,不惜用肉身作为掩体,掩护后面的战友。每行进一寸,就意味着一个生命的消失。
但那是74年前——
投弹的10米,是遍布烈火与鲜血的十米。
74年后,我国洲际导弹的有效打击距离是1.2万公里。
且无法拦截。
据网友“科普”说,这个速度就是“嗖”地一下。
很自豪,很强大。
可以告慰那些长眠地下的战士们了。
他们的血肉湮灭于历史中。
新的历史由新的一代创造。
作者 | 七怪
编辑|小白
排版 | 板牙
《志愿军:存亡之战》是《志愿军》系列的第二部,恰如其名,讲的是“存亡”之于一场战斗、一场战役,乃至一个国家的命运之战。
惊、悲、喜、叹,观后种种心思情绪涌上心头。
“惊”是因为《志愿军:存亡之战》沿袭了第一部浩大的战争场景,多个镜头采用俯拍形式,完美地向观众再现了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真实环境。
“悲”是因为它一直在用残酷的战斗和稍纵即逝的鲜活生命,让观众不时哀叹惋惜,为那一个个当年曾与你我差不多年纪的英雄人物伤怀。
“喜”是因为作为中国观众,在感受这部国产战争力作时,为同胞和国家在七十多年前免于压迫的命途觉得自豪。
“叹”则是因为时光荏苒,转眼过去了几十年,再睹一场战争,深感和平与幸福的背后,都是一群人凭着牺牲,才让我们依旧怡然生活。
于是,《志愿军:存亡之战》在今年国庆档,该是人们对“立国之战”最深切的回忆。它与第一部《志愿军:雄兵出击》相比,则聚焦于普通战士在战场上的悲欢离合。
我相信对于观众而言,这种视角更能让人思之深切,念之悲切。
01
人物
去年看《志愿军:雄兵出击》时就从彩蛋里,看到了第二部中的几位主要人物。
我当时在想:
这是一个英雄的故事。
今年看《志愿军:存亡之战》,开场便是李家父子互试英雄胆的军人之姿:
李想握着红旗在院子里昂首阔步,父亲李默尹面带喜色看着儿子,妹妹李晓娇憨可爱。
一家三口让影片开场即让观众体会到温情脉脉,只是随即,当志愿军进入朝鲜后,这一家人于战场上的分合别离更让人唏嘘不已。
他们和众多志愿军战士一起,陷于著名的铁原阻击战。
那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也是志愿军拒敌于三八线以南的关键战役之一。
对于敌军来说,初到朝鲜不久的志愿军只是一个“意外来客”,有理由相信在军事装备悬殊的条件下,完全可以“请”志愿军离开战场。
当时“联合国军”有一个流行的观点:
“中国军队抵挡不了这样的攻势,等我们打回鸭绿江边,身后将留下几十万中国人的尸体”。
恰是在这种形势下,敌我双方于战场上优劣势一目了然——
2.5万志愿军正面对抗“联合国军”4个师近5万人。
在武器装备方面,“联合国军”共有1300多门火炮、180余辆坦克,此外还有空军支援。志愿军摆在阵地上的火炮仅有240余门,既无坦克也无飞机。
然而结果是:
志愿军将士把自己变成了“钉子”,牢牢“钉”在防线上。
敌人的枪林弹雨把整个铁原变成了一片火海,志愿军则在火中新生,与敌人激战12昼夜,彻底粉碎了其企图“驱离”志愿军的计划。
纵观整个朝鲜战场上,类似的作战场景比比皆是。
《志愿军:存亡之战》把这种敌我力量悬殊的场景表现得十分直接:
一方面,是“联合国军”各种在当时来说属于精尖的战术武器装备,天上飞机轰鸣,地上坦克疾驰,全副武装的敌人紧紧跟随在坦克后面持枪抵近。随着一声声炮响,阵地上的志愿军默默承受着强大的火力压制。
另一方面,这些或成熟或稚嫩的战士们,早已被战火炼成“钢铁”——
他们个个视死如归,坚守每一处阵地,每一寸土地。
李家父子、兄妹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会了团结,也学会了诀别。
中国军人在影片中质感更加饱满,形象更加立体。围绕在李家三人之间的追忆,也让观众从侧面了解到一个国家的成长和饱受压迫后的不屈。
正如围绕在他们身边的其他志愿军战士一样,置于今人的视角,同样有血有肉,甚至在军工专家吴本正身陷战场的那一刻,我认为整部电影愈发立体——
国家兴,一家兴。
国家辱,个人辱。
吴本正与众多志愿军战士交流军工产品那场戏,充分说明了彼时国家之艰难,战争之残酷。也说明对于铁原阻击战乃至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来说,朴实的战士们用血肉堆砌的防线,随着他们一个个倒下,如刀一般扎在观众心里。
02
环境
弹药距离过远击发不灵怎么办?
这是军工专家考虑的问题。
而在真实的战场上,战士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很简单:
抵近触发。
专家问:
“然后呢?”
战士说:
“打得好上去三组能回来两组,打不好上去三组能回来一组。”
说得云淡风轻,理所当然。
随即在阻击战场上,刚刚还在“夸耀”的战士当着专家吴本正的面亲身演示了“打得好”的效果,接着殒命沙场。
他,是无数人中的一员。
战场的另一边,李默尹拖着残躯望着天空,牵挂着已经决定以身殉国的儿子李想。
李想在点燃火药前的那一刻,脑海中浮现的是关于家的幻境。
而妹妹李晓,早已从第一部中青涩的驻联合国代表助理,成长为坚强的志愿军前线播音员。
决战当晚,她对着麦克风唱起了家乡的民谣,战士们纷纷应和,唱着歌奔向战场……
很多年后,曾经的敌方将领在回忆录中写道:
“(在铁原)我们仿佛陷入了一个无法发力的陆地沼泽,总是觉得找不到要打的目标,又发现目标到处都是……”
同样,也是在很多年后,中国人民志愿军被昔日的敌人称为“地表最强步兵”。
电影中志愿军夜袭美军阵地忠实还原了铁原阻止战中,“联合国军”对夜袭战术的恐惧,他们往往用坦克围成一个防区,防区内照明灯通宵工作,还时不时需要发射照明弹以防志愿军突袭。
敌人使用这种被动防御的战术,正是因为志愿军善于奔袭作战,当时“联合国军”内部还流传一个说法:
“太阳是我们的,月亮是他们(志愿军)的”。
面对敌人强大的火力压制与兵力优势,志愿军采取多种自创战术,圆满完成了迟滞敌人,掩护主力转移的任务,为二线防御部队做好准备争取了宝贵时间。
李家父子、兄妹,军工专家吴本正等人,正是在一次又一次阻击中亲历了战友离去的悲壮,观众也在目不暇接的战壕厮杀中体会到胜利的来之不易。
正如很多年后,当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断深化改革,强化军工国防力量时,人们说这是因为我们一直患有“火力不足恐惧症”——
用血肉筑起长城,终究是迫不得已。
其实铁原阻击战留给历史的,还有后世军事学者发明的一个新的词汇:
“范弗里特弹药量”
敌人喜欢在步兵冲锋前,向志愿军阵地倾斜超过军队炮击标准的弹药量。
据后来相关资料显示,铁原阻击战时敌军曾在一小时内打了4000吨弹药,这在以往任何一次战争中都难以看到。
志愿军曾面对的,就是如此严酷的战场劣势。
吴本正刚到前线时,上级指派了三名战士担任他的警卫员,刚刚出发没多久就牺牲了两人,剩下的警卫员在最后时刻保证了他的安全,自己也成为无数逝去战士的一员。
铁原阻击战中,每个战士担负的任务不同,视角不同,想法不同,战斗方式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信念: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只是作为今天的观众,在电影院里看着他们一个个倒下,愈发感到战争的残酷与守护和平的不易。
我相信很多观众和我有相似的想法:
如果把今天我军的军事装备置于当年的战场,也许会有很多战士回家。
但他们中很多人再也没有回到故乡。
包括李想。
03
历史
2023年11月23日,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此次我国接收了25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335件遗物。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当年他们留在了异国,今天纷纷回家安息。
至今,在那边还有多少烈士遗骸已无法统计,其中仅铁原阻击战就让很多志愿军
战士长眠于地下。
这场战役承前启后——
既完成了国家对周边安全环境的部署,也阻绝了敌人对新中国的染指企图。
《志愿军:存亡之战》立足于当时的残酷形势:
铁原及以北地区作为志愿军重要的后勤物资囤积地,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一旦失守,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就会陷入被动局面。
志愿军了解这个道理,敌人也知道这是志愿军的软肋。
因此正如导演陈凯歌所说,这场战斗不仅是拼勇敢、拼精神,它还需要很多精准有效、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
为了表现“铁在烧”的战斗场面,铁原阻击战的戏拍了三个月之久,全体主创就像“缝衣服” 一样把细节到一招一式刻画出来,力求向观众展示最真实、最残酷的战争场景。
第一部《志愿军:雄兵出击》在去年国庆档上映,并夺得当年国庆档电影口碑冠军。
这一部《志愿军:存亡之战》更是不惜代价营造战斗场面,服装高达五万套以上。此外,影片中的铁原战场也是《志愿军》三部曲中最大的拍摄场地,足有20万平米。为了营造临津江上浓烈雾气的环境,剧组干脆把整个“战场”置于棚内,锁住“雾气”。在拍摄志愿军第63军冰河行军的场面时,全体演员在零下6摄氏度的实景中完成拍摄。
因此今年国庆档上映的《志愿军》第二部作品,能够在视觉和心理上对观众形成足够的震撼冲击。
恰如陈凯歌所言,通过影片中真实的战争场面和人物刻画将大家带回70多年前的铁原战场,“可以再次感受到志愿军战士们战退敌人的英勇风姿,共同追忆这场存亡之战中那群最可爱的人”。
影片中,临战之时战士们纷纷表示:
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
历史上,第187师第561团第3营,顶住数倍于己的敌军10多次进攻,坚守阵地4天3夜,毙伤敌1300多人,为稳定第一线防御阵地起到了重要作用,被授予“守如泰山”锦旗。
第563团第3营第8连连续奋战4昼夜,打垮敌人一个加强团的13次冲锋,以伤亡16人的代价,毙敌800余人的辉煌战绩,荣获“特功第八连”称号,连长郭恩志被记特等功,荣获“一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
此外还有“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的第577团第5连,以及“独胆英雄”徐申等英雄团体和模范个人。
以上战绩,均被《志愿军:存亡之战》完美再现。
如前所述,近年来国家陆续开展志愿军历史遗骸回国工作,用最高的礼遇来迎接英雄,亦是向全体国人彰显当年那场“立国之战”对于新中国的重要意义。
无论史实还是电影,全体志愿军战士“敢于挑重担,敢于打恶仗,不叫苦,不叫累,不怕孤军作战,不怕流血牺牲,发挥独立作战能力,像钉子一样,钉在前沿阵地上”的意志,不仅是国人的骄傲,也是今年国庆期间对存于中国人记忆的回顾:
“报告,我们回不去了。”
战士说。
银幕上那些战士为了抵近敌人,不惜用肉身作为掩体,掩护后面的战友。每行进一寸,就意味着一个生命的消失。
但那是74年前——
投弹的10米,是遍布烈火与鲜血的十米。
74年后,我国洲际导弹的有效打击距离是1.2万公里。
且无法拦截。
据网友“科普”说,这个速度就是“嗖”地一下。
很自豪,很强大。
可以告慰那些长眠地下的战士们了。
他们的血肉湮灭于历史中。
新的历史由新的一代创造。
如今,我们通过银幕缅怀那场震撼人心的战役,同样也是让英雄儿女们在电影这
个特殊的形式中永生。
存亡之战,不止于历史。
也是今天中国人对和平生活的珍惜,以及对他们的缅怀与致敬。
《全员嫌疑人》曝海报 小沈阳秦海璐共赴人性迷局
676资讯2024-11-21成本仅500万,女演员打擦边球,《寻龙迷棺》上映2小时冲上第一
375资讯2024-11-21《白蛇:浮生》曝配音特辑 原班人马再续浮生情
367资讯2024-11-21《异人之下》曝名场面特辑 胡先煦与傀儡斗智斗勇
361资讯2024-11-2142岁姚笛近照曝光,身材发福胖到认不出,自曝已经三年没化妆
354资讯2024-11-21《负负得正》曝预告 与朱一龙邱天共赴午夜拥吻场
351资讯2024-11-21《负负得正》曝剧情预告 朱一龙邱天演绎钓系爱情
330资讯2024-11-21《解密》西安路演获盛赞 陈思诚刘昊然解梦境之密
326资讯2024-11-21陈思诚:《解密》是我迄今为止的创作峰值
318资讯2024-11-21Lady Gaga与席琳迪翁巴黎奥运会将合唱 共同表演《玫瑰人生》
309资讯2024-11-21